伟德betvlctor旧版

第二部分财务状况表指标解释和填报说明沃华医药资产负债表


作者:伟德betvlctor旧版   次阅读   2025-01-29 16:34:37  

  指工業企業在本年內生産的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最終産品和提供工業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

  ①工業生産的原則。即凡是企業在本年內生産的最終産品和提供的勞務,均應包括在內。其中的最終産品,不管是否在本年內銷售,只要是本✅年內生産的,就應包括在內。凡不是工業生産的産品,均不得計入工業總産值。

  ②最終産品的原則。即企業生産的成品價值必須是本企業生産的,經檢驗合格不需再進行任何加工的最終産品。企業對外銷售的半成品也應視爲最終産品計入工業總産值。而在本企業內各車間轉移的半成品和在制品只能計算其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③“工廠法”原則。即以法人工業企業作爲一個整體計算工業總産值,是其本年內生産的最終産品和提供勞務的總價值量。

  包括三部分:生産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①成品價值:指企業在本年內生産,並在本年內不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合✅格、包裝入庫的已經銷售和准備銷售的全部工業成品(包括半成品)價值合計。成品價值中包括企業生産的自制設備及提供給本企業在建工程、其他非工業部門和生活福利部門等單位使用的成品價值,但不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價值。

  工業總産值是按現行價格計算的。成品價值按成品實物量乘以本年不含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的産品實際銷售平均單價計算。會計核算中按成本價格轉帳的自制設備和自産自用的成品,按成本價格計算生産成品價值。

  ②對外加工費收入:指企業在本年內完成的對外承做的工業品加工(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生産)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外工業品修理作業所收取的加工費收入。對外加工費收入按不含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價格計算,可根據會計“産品銷售收入”科目的有關資料取得。

  對于以對外加工生産爲主,對外加工費收入所占比重較大的企業,如果對外加工費收入出現跨年度支付的情況,爲保證總産值生産口徑計算的准確性,則應將對外加工費收入按實際情況調整,記錄本年應實際收取的對外加工費收入。

  ③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爲了使工業總産值與工業中間投入中的物耗價值一致,以便同口徑地計算工業增加值,規定本指標的計算原則是:凡是企業會計産品成本核算中計算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則工業總産✅值中必須包括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反之則不包括。

  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等于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價值減去期初價值後的余額,如果期末價值小于期初價值,該指標爲負值,企業在計算産值時,應按負值計算,不能作爲零處理。

  ①凡自備原材料,不論其加工繁簡程度如何,一律按全價,即包括自備原材料的價值,計算工業總産值。

  ②凡來料加工,加工企業一律按財務上結算的加工費計算工業總産值,即不包括定貨者來料的價值。一般分兩種情況:a、工業企業之間的來料加工,加工企業(即承包單位)按財務上結算的加工費計算工業總産值;委托加工的企業(即發包單位)按全價計算工業總産值。b、工業企業與非工業企業之間的來料加工,當工業企業作爲加工企業時一律按加工費計算工業總産值。

  ③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原則上應計入工業總産值,但如果會計産品成本核算中不計算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則不計入工業總産值;如果會計産品成本核算中計算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成本的,則計入工業總産值。

  工業銷售産值(當年價格)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企業在本年內銷售的本企業生産的工業産品或提供工業性勞務價值的總價值量。工業銷售産值包括的內容爲:

  (1)銷售成品價值: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實際銷售(包括本期生産和非本期生産)的全部成品、半成品的總價值,即按報告期産品的實際銷售數量乘以不含增值稅(銷項稅額)的産品實際銷售平均單價計算。銷售成品價值包括爲本企業在建工程,生活福利部門等提供的成品和自制設備價值,不包括用定貨者來料加工的成品和半成品價值。

  (2)對外加工費收入: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完成的對外承接的工業品加工(包括用定貨者來料加工的産品)的加工費收入;對外工業品修理作業可收取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內非工業部門提供的加工修理、設備安裝等收入。對外加工費收入按不含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價格計算。

  出貨值指工業企業交給外貿部門或自營(委托)出口(包括銷往香港、澳門、台灣),用外彙價格結算的産品價值,以及外商來樣、來料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等生産的産品價值。在計算出貨值時,要把外彙價格按交易時的彙率折成人民幣計算。

  資産總計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各種財産、債權和其他權利。資産按其流動性(即資産的變現能力和支付能力)劃分爲:流動資産、長期投資、固定資産、無形資産、遞延資産和其他資産。根據會計“資産負債表”中“資産總計”項的年末數填列。

  流動資産合計指企業可以在一年內或者超過一年的一個生産周期內變現或者耗用的資産,包括現金及各種存款、短期投資,應收及預付款項、存貨等。根據會計“資産負債表”中“流動資産合計”項的年末數填列。

  應收賬款指企業因銷售商品、産品、提供勞務等,應向購貨單位或接受勞務單位收取款項。該指標根據會計“資産負債表”中“應收賬款”項的年末數填報。未執行2001年《企業會計制度》的企業,用“應收賬款淨額”年末數代替。

  存貨指企業在生産經營過程中爲銷售或耗用而儲備的各種資産,包括原材料、周轉材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在産品、自制半成品、産成品等。根據會計“資産負債表”中“存貨”項的年末數填列。“年初存貨”根據會計“資産負債表”中“存貨”項的年初數填列。

  産成品指企業報告期末已經加工生産並完成全部生産過程,可以對外銷售的制成産品。根據企業會計“資産負債表”中“産成品”的年末數填報。

  固定資産合計指企業使用期限超過一年的房屋、建築物、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産、經營有關的設備、器具、工具等。不屬于生産經營主要設備的物品,單位價值在2000元以上,並且使用年限超過2年的,也應當作爲固定資産。“固定資産合計”根據會計“資産負債表”中“固定資産合計”項的年末數填列。

  固定資産原價指企業在建造、購置、安裝、改建、擴建、技術改造某項固定資産時所支出的全部貨幣總額。根據會計“資産負債表”中“固定資産原價”項的年末數填列。

  累計折舊指企業在報告期末提取的曆年固定資産折舊累計數。根據會計“資産負債表”中“累計折舊”項的年末數填列。

  負債合計指企業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將以資産或勞務償付的債務,償還形式包括貨幣、資産或提供勞務。負債一般按償還期長短分爲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根據會計“資産負債表”中“負債合計”的年末數填列。

  流動負債合計指企業在一年內或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需要償還的債務,包括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帳款、預收帳款、應付工資、應交稅金、應付利潤、預提費用等。根據企業會計“資産負債表”中“流動負債合計”的年末數填報。

  所有者權益合計指企業投資人對企業淨資産的所有權。企業淨資産爲企業全部資産與企業全部負債的差額,包括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等。根據會計“資産負債表”中“所有者權益”項的年末數填列。

  實收資本指企業投資者實際投入的資本(或股本),包括貨幣、實物、無形資産等各種形式的投入。實收資本按投資主體可分爲國家資本、集體資本、法人資本、個人資本、港澳台資本和外商資本。根據會計“資産負債表”中“實收資本”項的年末數填列。

  國家資本指有權代表國家投資的政府部門或機構、直屬事業單位對企業形成的資本金。根據會計“實收資本”科目計算填列。

  集體資本指由本企業職工等自然人集體投資或各種機構對企業進行扶持形成的集體性質的資本金。根據會計“實收資本”科目計算填列。

  法人資本指法人以其依法可支配的資産投入企業形成的資本金。根據會計“實收資本”科目計算填列。

  個人資本指自然人實際投入企業的資本金。根據會計“實收資本”科目計算填列。

  港澳台資本指我國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投資者實際投入企業的資本金。根據會計“實收資本”科目計算填列。

  外商資本指外國投資者實際投入企業的資本金。根據會計“實收資本”科目計算填列。

  主營業務收入指企業經營主要業務所取得的收入總額。執行2006年《企業會計准則》的企業,如果未設置該項科目,則以營業收入發生額代替填列。

  主營業務成本指企業經營主要業務發生的實際成本。根據會計“利潤表”中對應指✅標計算填列。執行2006年《企業會計准則》的企業,如果未設置該項科目,則以營業成本發生額代替填列。

  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指企業經營主要業務應負擔的營業稅、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教育費附加。根據會計“利潤表”中對應指標“本年累計數”填列。執行2006年《企業會計准則》的企業,如果未設置該項科目,則以營業稅金及附加發生額代替填列。

  營業費用指企業在銷售商品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根據“利潤表”中對應項目的“本年累計數”填列。

  管理費用指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爲組織和管理生産經營活動而發生的各項費用。根據會計“利潤表”中對應指標本年累計數填列。

  稅金指企業按規定從管理費用中支付的各種稅金,包括房産稅、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等。根據會計“管理費用”科目歸納本年累計數填列。

  財務費用指企業爲籌集生産經營所需資金等而發生的費用,包括利息支出、彙兌損失以及相關的金融機構手續費等。根據會計“利潤表”中對應指標✅本年累計數填列。

  利息支出指企業在生産經營期間利息支出扣除利息收入後的淨額。根據會計“財務費用”科目歸納計算填列。

  營業利潤指企業從事生産經營活動所産生的利潤,即主營業務利潤加其他業務利潤扣除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後的淨額。根據會計“利潤表”中對應指標本年累計數填列。

  利潤總額指企業在生産經營過程中各種收入扣除各種耗費後的盈余,反映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虧盈總額。根據會計“利潤表”中的對應指標本年累計數填列。

  應交所得稅指企業按稅法規定,應從生産經營等活動的所得中交納的稅金。根據會計“利潤表”中的對應指標本年累計數填列。

  本年應交增值稅指企業按稅法規定,從事貨物銷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等增加貨物價值的活動本期應交納的稅金。指企業在報告期應交增值稅額。計算公式爲:

上一篇:沃华医药2024年财报出炉:主力资金流入与公司业绩双重解析!
下一篇:中药行业31日主力净流出495亿元香雪制药、片仔癀居前202